入學人數逐年降低,許多私立大專院校只能走向退場命運。但教育部對於私校退場不願積極處理,反而延誤學校轉型或挽救的時機,最後走到「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的局面。
◎教育部有法可管卻不做為,師生人心惶惶
農曆年前,位於屏東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與永達技術學院雙雙北上抗議,要求教育部介入學校經營不善導致的欠薪、影響教學品質等問題。
雖然教育部相隔數日後,公布了〈輔導私立大專院校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以顯示積極處理的態度,但農曆年結束後,兩校卻分別遭教育部要求停辦與停招一年,讓校內師生相當錯愕。
◎一紙停招停辦,師生自找出路
「之前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來高鳳宣布停辦的事,告知我們學生可安排平轉到七間學校,這七間學校也有釋出一些學生優惠。不過教職員部分,李彥儀只說要董事會好好處理,聽她這樣講,我們都傻眼了!」高鳳教職員孟傳龍無奈地說。也因為教育部不打算安置教職員,因此老師們只能自求生路。
「像這七間平轉的學校,各系就會自己去找他們洽談,看看能不能同科系轉過去的學生人數較多,學校就開個兼職的缺給我們高鳳的老師。例如我們餐飲系學生轉去美和科技大學的比較多,老師就會去談是否能去美和兼課。」孟傳龍說,多數學校也都願意釋出善意,給高鳳的老師八小時或十小時的兼課。
談到目前教育部處理學校退場的制度,孟傳龍坦言相當失望,他強調學校早在二○○九年開始就接受教育部輔導,但是校方欠薪,教育部只會發公文要董事會處理,一直拖到老師北上抗議,教育部才有點行動,「不過教育部的處理方式就是要我們停辦,沒給我們招生名額,也不讓學校改善計劃通過。除了要求停辦以外,配套、欠薪處理都很亂。」
沒收學費,怎麼發薪水?
另一間面臨停招一年的永達技術學院,在聽到停招決議後更是驚恐不已,「事前完全沒聽說要停招,也沒有聽到教育部對於學生轉學、老師安置的配套,現在忽然來一個停招,我們真的比高鳳還可憐!」永達建築系老師賴福林痛批,高鳳的學生至少還安排了轉校,但永達卻沒有專案轉校,宣布停招後,學生如果要轉校只能自己想辦法。
加上之前永達提出的改善計畫是裁減科系,但在教育部駁回後又宣布停招,「那我們新學期到底要開什麼課,哪些學系還會留下來?假設一年後復招,但這一年間老師都離開,那學校要怎麼開課?」賴福林更憂心,私立學校的收入以學雜費為主,沒了新生哪來收入,這對學校財務更是雪上加霜,「只怕二月薪水又要發不出來了吧!」
面對教育部的處理態度,賴福林也認為所謂的輔導機制,根本就只是不斷地公文往返,結果拖過了學校的急救時機,「行政機關一直說依法行政,但如果最後人都死了,你所謂的程序合法還有什麼意義?」
成為私校退場的先例,兩校教職員紛紛把矛頭指向教育部。對此,李彥儀喊冤,強調教育部輔導小組前往高鳳輔導不下十次,輔導小組不但有財務相關的專家,還有學務方面的專業人士,會根據學校實際狀況給予意見。
李彥儀又說,只是學校財務狀況不良,董事會又沒有金援挹注,校方自己做出停辦決議,董事會也通過,教育部當然是協助安排學生後續安置。
「而永達則是校方向董事成員借貸,整體借貸金額超過一億元,學校狀況影響教學品質,再讓新生入學反而對學生不公平,所以才會宣布停招」,李彥儀表示。
◎招生額度多過出生人口
至於學校教職員責怪教育部輔導不力,李彥儀也反駁,例如永達明明是校務會議成員產生過程有疑慮,教育部也去函要求改善,但學校卻仍由這些成員做出裁減科系的決議,之後董事會還同意,「我們的建議學校都不聽啊!」
但兩校退場並非個案,只是私校退場潮的序幕。根據主計處日前公布的一○二(二○一三)學年度大專院校缺額統計顯示,即使學校已減少招生名額,缺額比例仍不斷上升。今年缺額高達六五四○○人,其中私校就占了六一一二○人,比率超過九成。換句話說,私校因招生不足,逐漸走向退場,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也強調,一九九八年的出生人口只有二十七萬,比現在的招生名額三十二萬足足少了五萬人,這個人數缺口勢必讓學校得趁早為退場做準備,「但是在缺乏誘因的前提下,大多數的學校選擇撐在那邊。」
葛自祥解釋,根據目前法令規定,學校若要退場轉型成其他文教或社福機構,處分校產清償學校債務後,剩下的結餘都得繼續放在財團法人手上,不能分配給董事會成員,「但是轉型其他機構一樣得要花心力經營,而且學校所在地也不一定適合轉型,轉型後也可能面臨經營困難等問題。最後若經營不善,相關資產也得捐給地方政府,董事會什麼都沒有。」種種問題都讓董事會對於轉型興趣缺缺。
「如果要讓學校自願退場,就得打破現行法令框架。像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提議,私校退場校產可以變賣,雖然事後被罵得很慘,但那畢竟也是一種退場誘因。」葛自祥說,如果有良好的配套或防弊機制,校產處分後,董事會成員又能拿到部分利潤,至少大家退場意願比較高,不會像現在這樣撐在那兒,最後每個都變成永達!
◎諱病忌醫,小病拖成絕症
不過高教工會卻抱持另一種看法,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指出,私校設校之初雖是私人捐贈,但政府也提供許多租稅優惠和補助來鼓勵個人興學,因此學校具有公益性質,怎能在退場時反而圖利私人?
陳政亮也質疑,學校裡的董事成員來來去去,早已不是原本同一群人,憑什麼最後一屆董事會可以分得私校退場的利益?更不用說如果要把私校土地拿去轉做其他用途,將再度引發因土地而起的糾紛,「台灣土地爭議難道還不夠多嗎?還要多你一個教育部來攪和?」
不給誘因鼓勵退場,那麼私校經營困境又該如何解決?
陳政亮說,「退場沒誘因」根本是一個假議題,「早在《私校法》裡就已經明文規定教育部該如何處理經營不善的學校,如果學校無法維持原本的辦學目的,教育部也可接管。」
「像現在有不少學校被列入觀察輔導名單,教育部只要指派公益董事介入,要求查帳看看是否有什麼不法情事。若要轉型也可經由公益董事來主導轉型,避免利益被私人併吞。」陳政亮說,其實現行法令早已有解,但教育部卻不想積極作為,遇到學校出問題,只會發文要求董事會解決,「但明明有問題的就是董事會本身,你還發文叫他想辦法!」
對於教育部手上有法條利器卻不願使用,陳政亮感嘆,「教育部只想逃避問題!」私校問題拖延下去,最後就是「小病不治、大病難醫」。
少子化時代來臨 教授和老師的工作只能跟他們說拜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