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1925年1月11日-)世界著名華人作家。生於武漢,湖北應山人。因創辦國際作家寫作室,被稱為「世界文學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之母」。
生平
1925年出生於武漢市,父親聶洗為貴州省平越行政專員,1934年為中共紅軍所殺害,1937年抗戰爆發,聶華苓母親帶全家人到鄉下三斗坪避難,先後就讀恩施中學與四川長壽國立第十二中學。1944年本保送西南聯大,但聶最後選擇進入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經濟系,隨後轉入外文系,1948年畢業,同年以筆名遠方發表第一篇創作《變形蟲》。
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到台灣,透過李中直介紹加入《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期間長達十一年之久。與雷震、殷海光、戴杜衡等人之共事,直到1962年自由中國停刊。
自由中國停刊後,聶華苓應臺靜農邀請赴台灣大學任教,隨後又應徐復觀之邀請在東海大學兼課任教,與作家余光中共事。1963年於美國駐華領事館的酒會上,結識應洛克菲勒基金會之邀訪華的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安格爾邀請其赴美訪問。1964年聶華苓赴美美定居,任教於愛荷華大學,1971年與安格爾結婚。1974年曾返台會見出獄的雷震,1978年首度以探親名義返回中國大陸,於南京等地進行專題演講。1982年曾擔任美國紐斯塔國際文學獎評審委員,之後仍繼續寫作不輟。2009年獲頒花蹤文學獎,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國際作家寫作室
聶華苓和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於1967年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室」並任「國際作家寫作室」主任。在美國國務院的幫助下,「國際作家寫作室」發展成為具有崇高國際聲譽的龐大的文化機構,已經先後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法國、日本、東德、西德、菲律賓、印度、伊朗、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蘭、土耳其、香港、台灣、阿根廷、巴拿馬、柬埔寨、韓國、新加坡、利比亞、烏干達等七十來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位詩人和作家,為世界和平、文化交流與人類進步做出了貢獻,被稱為「世界文學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之母」。
獲獎
- 1977年 南斯拉夫作家阿哈密德·伊瑪莫利克為首的世界各國三百多名作家提名聶華苓與安格爾為諾貝爾獎候選人。
在美並獲三個榮譽博士學位。
- 1981年 與先生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一起榮獲美國五十州州長所頒發的文學藝術貢獻獎(Award for
Distinqueshed Service to the Arts)。
- 1990年 美國版《桑青與桃紅》獲美國書卷獎。
2009年獲頒花蹤文學獎,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 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棒
留言列表